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。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,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 问题,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 本性问题,农业丰则基础强,农民富则国家盛,农村稳则社会安。
——胡锦涛: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》(2005年10月11日)、《胡锦涛文选》第2卷,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,第366页。
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人新世纪以后,我国的工业化、城镇化步伐在不断加快,农村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城乡之间、工农之间、区域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越发突出,农业基础仍然薄弱,农民增收仍然困难,农村发展仍然滞后。不改善这种局面,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势必受到影响。面对这一局面,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,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,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。
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,胡锦涛指出,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,在工业化初始阶段,农业支持工业,为工业化提供积累,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;但在工业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,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,实现工业与农业、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,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。在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他进一步强调:我国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发 展阶段,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。2005 年10月,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。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:农业丰则基础强,农民富则国家盛,农村稳则社会安。要按照 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乡风文明、 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
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,涉及农村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,内容极为丰富。“生产发展”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,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。把经济发展上去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厦才有稳固的基础,美好的蓝图才能变成现实。“生活宽裕”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,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,要切实增加农民收人,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,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。“乡风文明”是农民素质的反映,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。只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了,让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,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、完整的。“村容整洁”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,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。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条件,使农民安居乐业。“管理民主”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,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。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,完善村民自治制度,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。
2006年2月14日,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,胡锦涛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、目标任务、指导方针、工作重点等作了全面阐发,并强调:“重视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。”他指出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、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,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最艰巨、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,加快推进现代化,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和“多予少取放活”的方针,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,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、生态良好、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。
促进农业发展、农民富裕、农村稳定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进人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新阶段,党中央为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,是统筹城乡发展,实行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”方针的具体化。将农村发展纳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,使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、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。
资料、图片来源于《党员应知的百年百句名言》